分类:

婚姻家事  合同纠纷  医疗纠纷  债权债务  劳动工伤  交通事故  公司法务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法律视野 >>热点舆情 >> 中小学课间10分钟能否改为半小时?
详细内容

中小学课间10分钟能否改为半小时?

时间:2024-03-07     作者:叶珠峰【转载】   来自:中国新闻周周刊



2024年全国两会上,消失的课间10分钟,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均提出建议,再次呼吁将消失的课间10分钟归还给学生。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课间10分钟在已有相关法规保障的前提下仍执行不到位,“厕所社交”之风愈发盛行,势必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多位代表委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呼吁课间10分钟问题,绝非“拍脑门”之举,而是经过长期、扎实的调研得出相关结论,给出具体的改善建议。
在他们看来,这既是关切国家未来一代的成长和长远健康,也是对相关学校等单位课间10分钟执行不到位进行严肃探讨。
课间10分钟是怎么没的?
去年底,山西一位教师在媒体平台上发表视频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有70%的学生课间10分钟不愿离开教室。长达20分钟的大课间,操场上学生寥寥,整个校园显得十分冷清。
该短视频被媒体报道后,引发讨论。2023年11月,央视新闻播发《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中提到,一些学校的课间10分钟正在“消失”。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
主持人白岩松曾直言:“连课间10分钟都无法走出教室的孩子,如何能够支撑起一个民族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教育部等五部门早在2019年就共同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进一步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尽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指引、约束,教育界、体育界、学界一直呼吁,但从实际情况看,恐怕有不少学校应对偏消极,课间“圈养”现象依然大面积存在。例如,学校普遍会禁止孩子课间进行室外活动,甚至要求学生除去洗手间外,不能随意出教室活动,以致学生群体中出现“厕所社交”怪象。


      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通过调研发现,造成“课间10分钟消失”,主因有三大现实冲突:
一是课堂教学任务重与课时紧张的冲突。近年来,各种进课堂任务增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难度加大,部分学科老师不得已以拖堂方式抢课时,挤占学生课间时间进行加课,导致常规课间10分钟、大课间30分钟乃至午休时间常被教师“侵占”,用于学科教学。
二是学生自由活动与安全过度追责的冲突。现实中,学校常被视为无限责任主体,在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后,相关方面尤其是学生家长普遍存在“过度追责”的倾向。在让学生课间自由活动与防止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之间,更多的学校及老师宁愿选择后者,以此规避安全风险,这也是学生课间被“禁足”的关键症结所在。
三是学校坚持教育规律与家长过度介入校务的冲突。当前,由于缺少“安全屏障”,学生在学校里哪怕与同学间发生一点肢体冲突,一些家长都会到学校“兴师问罪”。这对学校正常教育活动造成了严重干扰。为防止被家长投诉、举报,一些学校及教师就选择“躺平”,擅自取消了一些容易引发争端或安全风险的常规活动。
简单总结为三点,“课业负担重,学校怕担责,家长不饶人”。
课间10分钟,或许都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前奥运冠军杨扬的调研得知,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根据2022年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乡村小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5.2%,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25.7%。乡村中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0.0%,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43.6%。



杨扬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状态。规律的体育锻炼还能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积极人格特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显著优于不参与或少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在杨扬看来,确保课间10分钟和日常的体育课,正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和奠定身体成长基础的关键所在。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看来,课间休息的问题无法解决,会在一定程度上长远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需要进一步加以重视。
厉彦虎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全国每年新增的约30万病例中,超半数为青少年,女生发病率是男生的8-10倍。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全国在校学生脊柱异常概率已达约50%。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自2011年正式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生率从二十年前的1%—3%,达到现在的10%左右。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伏案时间长,姿态管理意识不强,对脊柱健康较为忽视。此外,我国青少年高发的视力问题、肥胖问题、心肺功能不足以及心理问题都与此相关。”
“增加孩子的活动时间,是解决当前孩子们身心健康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缓解方法,尤其要在阳光下运动,切不可‘因噎废食’。有研究表明,孩子每天在阳光下进行活动两个小时,能大大改善视力问题。在阳光下,孩子能释放长期在室内身体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负能量,心理也会变得更阳光。”
厉彦虎表示,“我认为至少在小学期间应该将课间休息改为30分钟,这是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上需要考虑的。”
要先给学校“松绑”
常年关注校园伤害案件的北京博圣律师事务所白小勇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司法机关处理校园内伤害事件的纠纷,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此外《刑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行政规章以及各地校园安全条例也都有部分表述。
从司法实践层面看,按照现有法律规定,不满8周岁的学生没有民事行为能力,需要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学校需要证明自己已经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才能免责;8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受害方需证明学校存在过错。
白小勇律师认为,司法实践中一些现实问题导致责任认定和解决纠纷时,学校、教师举证难度相对较高。“具体看一些现实案例,如果学校是否存在过错不好清晰认定,法院裁判相关案件普遍会倾向于认为,学校或多或少需要承担一定补充责任。”
可见,想要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孩子,就必须要给学校“松绑”,明确学校的责任边界。多年以来,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制定一部专门的、针对性强的“校园安全法”。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委员建议,要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在尽到了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以更加完善的法律细则,厘清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可以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不吝于将课余时间交给孩子。不能本着“谁闹谁有理”一味迁就家长,苛责学校和老师,而应认真调查还原真相,公平判定责任。
相比李国华的建议,陈伟志的提案则更加细化具体:第一,要开展专项教学督查,对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要把保障学生课间10分钟纳入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的考察内容;第二,要恰当分配学科课时,避免各学科间“抢课时”的情况发生;第三,要合理界定安全责任,完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对于已尽到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的学校及教师,要建立免责制度;第四,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且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作用。
在部分代表委员看来,保证学生在校园中的安全的确是底线,但是安全绝不能成为束手束脚、“圈养”孩子的理由,不能为了“不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的“课间10分钟”来换取绝对的安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图片来自网络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